查看原文
其他

品读 | 新年音乐会后 ,我们还能听哪些版本的施特劳斯?

2016-01-09 张可驹 橄榄古典音乐

橄榄古典音乐“深阅读” 请关注每周六第二条

(若图片未显示,请刷新页面)

文:张可驹


每近年底,关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,前前后后,国内总要热闹一番。欧洲重要的新年音乐会并非止此一家,但由于种种原因,维也纳这场得到的关注总是较为特别。全以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为主轴的曲目,并不深刻,也非大部头,有时被国人戏称为“欧洲春晚”,而在国内乐迷当中,其收视/听率也无愧这一称呼。




可当新年音乐会落幕后,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还会主动去听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吗?我们是否又回到巴赫、莫扎特、贝多芬、肖邦的世界,而不怎么听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了?



《蓝色多瑙河》来说,小约翰•施特劳斯的音乐虽不如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,或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那样,是近乎完美的作品,但它的某些特点依旧无法替代,也会使我们不定期想拿出来回味一番。


选什么版本好?

以下是我的一点建议。



单就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现场录音而言,可能从博斯科夫斯基、马泽尔,到卡拉扬、卡洛斯•克莱伯,再到阿巴多、扬颂斯,诸名版大家都很熟悉了。我想要特别推荐的,主要不是取自现场,而是几位指挥巨匠的选曲遗珍,有些是相当古老的录音,可听来实在有味。从中也让我们看到有关这些作品演绎的许多东西。



施特劳斯的音乐难演吗?





我们知道马勒、布鲁克纳的交响曲皆要求乐队有很强的演奏能力,如果没有达到而勉强演出,效果总不免局促。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完全不是这样,好象很普通的乐队也能演。可是,真正要演奏得好,难度却相当大。因为这些作品都要求乐队在节奏中刻画出微妙的韵味,细节中的自由速度是须臾不可离的,且需要运用得法,方才能体现纯正的气质。


单说一段,如《蓝色多瑙河》的引子部分,乐队需要始终做出极细微的速度变化,效果又应当是自然的,如此方有引人入胜之妙。记得某次通俗音乐会上,乐队可能是认为该作通俗又不困难而演奏了它,效果却真是惨不忍睹。就把握这些特点来说,维也纳爱乐(以下简称:VPO)自然是独步天下,整体上无人可与之相比。



1


克劳斯

(Clemens Krauss


同VPO最默契的指挥家当中,首先要提到的自然是克劳斯(Clemens Krauss),第一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正是由他指挥的。听听他与VPO在1950年灌录的《“春之声”圆舞曲》,我们便能明白纯正的“老派维也纳”韵味之妙。音乐流动中的抑扬,轻重对比间的自如,倘若不是乐队全体成员同时以充分的自发性来演奏,是无法做到的。而要将这一品质充分焕发出来,又需要一位站在那种文化核心的指挥家。



▲克劳斯指挥《春之声圆舞曲》


听这款录音,我们会感到音乐家们是在用最典雅的趣味“玩音乐”,而这些趣味的根源已在先前的战火中被摧残得奄奄一昔。其中某些东西存留至今,另一些则未必了。你可以找些老录音,再比较它们与当代新年音乐会的演奏,在自由度方面有何异同。



2


埃利希•克莱伯

(Erich Kleiber)


新年音乐会的现场录音不少,堪称“历史性”的演出却也不算多,战后影响最大的当属卡拉扬指挥的那场——能够与之平分秋色的,恐怕就是卡洛斯·克莱伯的演出了。而这位小克莱伯将他父亲,埃利希·克莱伯(Erich Kleiber)指挥的维也纳圆舞曲视为无与伦比,尽管后者从未登上新年音乐会的舞台。老克莱伯有一款早期录音,1927年指挥VPO灌录的《好朋友圆舞曲》(德语原文“Du und Du”是“好朋友”之意,目前常译为“你和你”恐欠妥),能够反映这样的水平。



▲小克莱伯的传奇演出


他运用自由速度的幅度不像克劳斯那么大,演奏更突出流畅感,却是在流畅之中一点也未打掉趣味的折扣,同时益发显出一份高贵的气质。这是老克莱伯、舒里希特这些偏于简练的德奥指挥巨匠的专长。在简洁的音乐表现中奏出无比丰富的内容,《命运交响曲》也罢,维也纳圆舞曲也罢,如此平易之中见精深的手法是永不过时的。另一方面,这款录音的效果虽略古旧,指挥家对细节的精美雕琢依然光彩熠熠。



3


乔治•塞尔

(George Szell)


在立体声时代,要说乐队超技演奏之典范,很多人都会想到乔治•塞尔(George Szell)。他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,擅长以强大的张力,完美的清晰和平衡来表现最复杂的作品。可那支乐队又是美国劲旅中风格比较欧化的成员,这就是塞尔的欧洲背景使然了。他早年与VPO合作了重要的录音,1934年灌录的《蓝色多瑙河》是一份有趣的纪念。



▲塞尔的《蓝色多瑙河》与瓦尔特的《皇帝圆舞曲》


同克劳斯的演奏相比是“现代的”观点,那明显的紧凑感也不同于老克莱伯。这是塞尔的天性,他的演绎观念使然;可毕竟,指挥家仍旧能在此框架中表现VPO的特质与维也纳风,听听那段引子就很明显了。这两方面的因素其实相当难以平衡,塞尔却做得很好,有时演奏速度似乎太快,指挥家却能以足够灵活的自由速度化解多余的力道。无怪乎这位同VPO仿佛气质天然不合的指挥,在二战前后皆能同这支乐队缔造经典演绎。



4


布鲁诺•瓦尔特

(Bruno Walter)


有一位指挥家几乎是最应该指挥第一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,那就是布鲁诺·瓦尔特(Bruno Walter)——可惜至终他也没有指挥其中任何一场。尽管出生在柏林,瓦尔特却成为那一代德奥指挥家里面同维也纳牵绊最深的一位大师,他与VPO的默契鲜有人能够与相比。可惜,30年代欧洲的局势迫使这位犹太裔的大师远走美国。他在1937年指挥这支乐队演奏的《皇帝圆舞曲》让我们看到一种黄金年代的风貌。



▲瓦尔特在美国录制的施特劳斯


同样是偏快的速度,瓦尔特在此表现VPO节奏中的韵味就比塞尔更为充分得多。他并不刻意做出摇曳姿态,而仅是在热烈的演奏中使那独特的味道自然渗透出来。当时瓦尔特的指挥风格比他晚年有更多、更鲜明的自由处理,在这里却用得不多,只是在一、二细节中表现得光彩夺目,那种大胆的“弹性速度”只有盛年的他与黄金年代的VPO才做得出来。



近20年后的1956年,大师在纽约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,灌录了施特劳斯的几首名作,包括《“蝙蝠”序曲》、《蓝色多瑙河》等。面对一支新建立不久的乐团(主要就是为了他录音而建的),瓦尔特居然能够将充分的自发性带入不同细节,使演奏韵味之淳不下于欧洲的老牌名团,实在是他的独门妙技。可惜,将这次录音中的《皇帝圆舞曲》同30年代的唱片相比较,那样惊鸿一瞥的闪光点终不复见。




5


伯姆

(Karl Bohm)


瓦尔特是20世纪上半叶同VPO联系尤为特别的一位大师。而到了战后,这个位置就非伯姆(Karl Bohm)莫数,但二人殊途同归,都未曾在新年音乐会上登台。虽然伯姆指挥VPO的很多录音都有着巍然青峰般的地位,他指挥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却未必是没有争议的。



▲伯姆指挥施特劳斯圆舞曲的立体声录音


战后,伯姆的指挥风格和先前那个时代的传承几乎是最为强烈,可在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中,至少就录音室录音而言,他并未很多地表现老派的奔放与幽默感。



不过,这些录音还是很值得一听的,或许伯姆是将其中一些篇幅较大的作品当成“通俗的小交响诗”来表现了。如此宽广、大气的《蓝色多瑙河》同样珍贵,自由速度的运用没有那么自由自在,却能够大处落墨,在撑开一个大格局的同时,完全避免了易放难收的弊端。而处理《饶舌波尔卡》这样的小作品,相对于塞尔特别“口齿伶俐”的演出,伯姆也是先在语调中保持一份从容,然后再尽趣味之妙。


* 请关注每周六第二条 橄榄古典音乐“深阅读” 点击标题可以查看往期干货在这个暖冬,来听听这部名为“厄尔尼诺”的歌剧


排版编辑橄榄古典音乐 Lucid Lucy




Q:商务合作、投稿?
A:
请邮件 liujie@ganlan.com.cn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